手机端
当前位置:主页 > 国内经济 >

TokenPocket钱包下载|AI小说获奖,但文学仍是“人的文学”

据报道,一本名为《机忆之地》的小说,于近日在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。随后,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消息,称这篇小说从笔名、标题、正文到配图,“100%的内容都是AI写的”。

虽然作者称此举完全是出自对AI应用研究的兴趣,但《机忆之地》高票获奖,还是在文学界造成了冲击,也令人思忖:当作为人类精神高地的文学领域都被AI强势“入侵”时,文学又该往何处去?

其实,这篇获奖小说尽管有着“AI”标签,但从其酝酿、写作及诞生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看出,“人的选择”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,更直接决定了小说的最终样貌。

比如,当操作者向AI提出“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,重新改写这段内容”时,AI交出的答卷却是“她站在那里,如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……”这样生硬的内容。只有通过调整指令,如补充“不要出现卡夫卡字样”等,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训,才能避免这样的低级嵌套。

因此,人人都可以用AI写作,却非人人都能写出“AI好作品”,所谓的“AI写作”依然是人类创造力的“延伸”。

当然,技术仍在飞速进步,或许未来人工智能真能够通过搜集处理海量的数据,来深化对人类心理、情感、社会、文化的理解,最后书写出更具沉浸感的文学作品。但即便如此,我们也不必对“AI文学”如临大敌。

一方面,人工智能思维模型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淘汰机制,被挤压、代替的是那些类型化的“速食文学”,同时也让真正的“人的文学”浮出地表。而这无疑也将倒逼作家们更深触及社会的脉动,探索人类的微妙情感,创造新的语言和表达风格。

另一方面,AI作为辅助性工具,也可以帮助作家实现“更丰富的想象、更精准的表达、更高效的修改”,与我们并肩作战。在此意义上,作为“人的文学”,文学不会消亡,而只会随着时代的变化,不断创新和发展。

□王亭苏(大学生)(来源:新京报) 【编辑:叶攀】

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:大熊猫“奂彩”病亡

台湾有调查指74.4%受访者认为两岸应增加互动 国台办回应

他第三次登榜首!虽然身家少了50亿

旅俄大熊猫“丁丁”幼崽出生满两月 最新画面公布

京东、李佳琦、海氏“双11”大战,你听谁的?

五角大楼:驻中东美军过去一周至少13次遇袭

巴以冲突持续,特拉维夫再响警报 儿童伤亡率引关注

第134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启动

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公布:春节连休8天

2024国考报名截止 最热岗位竞争超3500:1

缺了王霜的中国女足,在奥预赛能走多远?

女童海滩走失悲剧后,照顾儿童“疏忽”能否入罪?

两连跌!国内油价再次下调

中国多地迎登山赏秋旺季 山水景区门票预订量倍增

故宫博物院11月起优化分时段预约措施降低高峰人流

日本任命新一任驻华大使 起用“非中国专家”有何意图?

台湾地区番荔枝恢复输入大陆取得新进展

(寻味中华 | 文博)从汉代简帛中阅读历史的“细节”

分享至:

相关阅读